作者: 冒志鸿

编辑: 陈俊

如今的链圈币圈,言必称“去中心化”,甚至把它作为判断区块链技术项目的唯一标准。其实,“去中心化”绝非金科玉律,它与“中心化”反而是孪生相对的关系。

“去中心化”原本就是真实世界的状态

btc

以比特币为例,从它的网络拓扑结构来看,节点非常多且分散,工作量证明(PoW)的“挖矿”机制导致攻击比特币需要有超过全网 50% 的算力,少数节点的崩溃、关闭或被攻击,都不会影响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安全和准确运行——这说明比特币网络是去中心化的。

然而从比特币的软件开发和发行角度而言,又属于比较中心化的表现:只有 Bitcoin Core 团队可以发布比特币的新版本代码,虽然他们最近公布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代码发布的流程安全可靠,并采用开源的方式实现人人可以参与贡献、人人可以分叉后修改。

比特币被设计为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其钱包地址是用户自主产生的,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和发放,没有私钥任何他人和组织都无法夺取用户的比特币;同时比特币的转账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介入,任何人和组织都无法禁止或篡改交易;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永久保存,没有人能够篡改、删除、隐藏——这说明比特币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应用。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正因为大众认可比特币的网络及其应用的高度去中心化,最终大家都形成了“全世界只有一个比特币”的共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又是高度中心化。这就非常有趣:当一个系统从某个方向角度去中心化后,从另一个方向角度来看,可能正是单一表现的去中心化使其又变得中心化了。可见,任何“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划分与定义都远非绝对,而是相对的,甚至是不断演变的、错综交织的。

此外,“去中心化”,原本就是我们一直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像科幻电影《黑客帝国》(Matrix)描绘的那样连接着“母体”被其统一控制,然而我们无时不刻能够成功地交流和协作。

之所以我们能够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沟通合作, 关键在于个体之间能够互相“通信”、产生“共识”。人和人之间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进行”通信”,人类的语言文字就是一种“通信协议”,我们通信产生的认知里的一部分形成了“共识”。人类共识中的“时间”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对所有个体同步并不断前进的尺度,一旦过去就不可改变。

沿着这一视角深入,你会发现区块链是计算机系统架构中迄今最接近人类社会的一种设计,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世界没有一个可以查阅的公共“账本”,“有据可查”的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些人为记录的片段——而它往往易被销毁篡改,所以胡适先生曾感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为何互联网发展步步背离“去中心化”初衷

01

区块链业者之所以奉“去中心化”为圭臬,乃至某种程度陷入了唯“去中心化”马首是瞻的迷思,可以说是对当今互联网中心化趋势极端严重、超级垄断平台横行的现象在情感和认知上的抵抗和反动——可谓“天下苦秦久矣”。

吊诡的是,互联网最早却是基于“去中心化”的目标而设计诞生的。互联网源自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的研究项目 ARPANET,其设计目的是建设一个分布式容错、强壮抗打击的军事通讯指挥系统,以防中心被苏联摧毁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灾难性后果。为达此目的,“去中心化”思想根植于设计理念之中,很多早期的互联网协议,包括 TCP/IP 的设计均以去中心化思想为基础。

如同绝大多数的数字通讯系统,互联网是基于层叠而上的“层级(layer)”设计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换协议,让我们连接上路由器或输入 Wi-Fi 密码就可以“上网”,这一层还称得上“去中心化”,尽管现实可供选择的网络运营商不超过五家,但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控制信息交换协议。

再往上的第二层,则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搜索、社交、数据传递等互联网服务,如今已经变得非常中心化,而基于第二层延伸的第三层则是现在越来越影响甚至垄断我们数字生活的中心化互联网平台,包括两大手机操作系统:苹果的 iOS 和谷歌的 Android,亚马逊、谷歌、微软三驾马车独占鳌头的云计算平台。

为什么互联网这二三十年来步步背离其“去中心化”初衷?最早作为军事用途的互联网协议的设计者没有在协议层面考虑太多“价值”传递、分摊和“收费”机制,任何底层协议都是“免费”为上层协议提供无条件服务。当互联网进入商用后,各种收费的服务开始出现, 上层的应用层协议有的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这些商业价值的获得者不需要为下层的任何技术和协议付费, 他们更是利用这些收益来生产更加封闭的系统来让自己的利益更大。 互联网的高速成长,使得市场没有时间和对这种价值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整, 反而形成加剧了互联网行业越来越中心化的问题。

凭借网络效应和连锁效坐大的互联网平台,如今通过牢牢掌控所有用户及应用数据,对其用户及第三方开发者掌控着“生杀”大权:用户在平台上的每一次使用和彼此互动,用户能否顺利离开该平台转投其他平台的权利,用户发现发布应用及应用的全部现金流,以及第三方应用和其用户的关系等等。它们还掌控游戏规则,可以无需警告而随时任意改变,依据的标准几乎完全是一家之言,结果导致所谓生态平台上很多玩家的合法权益被剥夺。

当中心化平台的利益与其用户、开发者背道而驰时,上述问题则更加突出。归根结底,这些平台的目的是从用户身上攫取利益,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竞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演愈烈。过去 20 年,这一中心化趋势成为阻碍创新的障碍,因为创业者们不再相信他们所依赖平台的规则依然是中立公平的。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人们之间共同的信任不具备“扩展性”。在全球互联网范围内,如果没有可信媒介的帮助,陌生人之间根本无法建立有意义的合作。如今这些中心化平台入局扮演了媒介的角色,由于掌握了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以及赢家通吃的垄断地位,这些平台集聚了无节制的权力,除了舆论批评、法律规制,外界拿它们几乎没什么办法。

区块链如何匡正互联网中心化垄断弊病

blockchain

奇妙的是,区块链从十年前诞生的比特币里脱胎而生,其被人们日益发现并重视的技术特性无一不冲着匡正当今互联网中心化垄断弊病而去,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概而言之,区块链巧妙利用计算机科学、加密算法和经济学激励机制打造了一部信任和协作的机器,运用基于数学和代码形成的信任替代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用习俗、道德、法律等昂贵的制度成本建构的中心化信用担保机构,大大降低信任的成本(区块链领域常见的 trustless 一词,直译为“无须信任”,意为不再需要人类社会机构打造的中心化信任机制)、提高协作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克服了中心化机构平台的垄断和“单点故障”。由此创造的三大核心价值分别是:

  1. 大大降低验证成本,从而创造信任;
  2. 大大降低网络效应形成的成本,从而在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3. 其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将去除广泛存在的中间人,颠覆现有的中间人商业模式。

因此,区块链将推动新的数字化平台崛起,但与今天的中心化超级平台不同,新平台将由各自的开发者和用户群体自我掌管和治理,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去中心化计算推动应用在“无需信任”的状态下运转。

“无须信任”的特性将是区块链瓦解今天中心化平台的利器。想象一下,打造一个像推特那样的社交网络,而其运行逻辑及数据不是由一家公司掌控,而是通过一个自主运行、代码可验证的应用所控制。其所有权和控制权甚至可以通证化,分发给用户和开发者。或者再想象一下,在金融机构采用这样的一个应用,将当前储存在人脑里、容易导致错误、效率低下的逻辑编制成计算机语言,把有资金筹集、交易、信贷、衍生品、支付和保险等合约用代码表达出来,可能比用现有的法律语言表述更精准有效。

要建成这样一个区块链赋能的网络平台或应用,我认为,必须要采用 DID 协议(W3C 联盟正在开发的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符协议)、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可编程通证帮助用户获取去中心化的自主身份,完全自主的控制并自由迁移属于自己的数据,与他人进行点对点、没有中间人干涉的数字资产转移。只有身份、数据、资产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而不被其他人控制,在数字化世界才能实现应有的天赋人权,真正从中心化垄断平台解放出来。也只有具备这些核心特征,我们寄予厚望的区块链平台和应用才有机会在与中心化平台应用的竞争中取胜并实现超越,这也是区块链在 2019 年进入第二个十年需要取得的关键突破口。

原文链接: 冒志鸿:破除垄断,区块链让互联网回归「去中心化」真实世界